cover_image

六十年岁月,忆郑铝,青春无悔(四)

龙腾社工 龙腾社工
2018年10月30日 09:41
图片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甘愿从繁荣到贫穷


为支援铝厂建设






陆梁薇,祖籍江苏,1926年生。老奶奶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虽92岁高龄,但说话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当社工问起奶奶关于以前在铝厂的工作和生活,奶奶笑笑平和的说,都过去五六十年了,现在好多事也记不太清楚了。

我的故事

我是1958年的时候来到上街的,月份应该是在八九月份。丈夫本来是在北京冶金部工作,1958年建设郑州铝厂他被调到了上街,我当时三十多岁,还怀着老大,因为他来到了上街,也把我调了过来,这一来就是六十年,今年大儿子刚好六十了,小儿子现在还没有退休,在郑铝技校工作。从来到上街,这一生与上街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来上街的时候,这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连个卖东西的都没有,穷的不得了。周围全是柿子树,没有什么房子,刚来这里住的都是窑洞。来这里吃的也不习惯,以前都是吃米的,突然吃面很不习惯,但周围也没有卖东西的,只能在食堂里吃。

我在厂办工作,是负责打字的,我是厂里的第二个打字员,后来因为难产让我重新回到上海待产休息四个月,在回上海的这段时间,厂里才找了第三个打字员。我是上海打字学校毕业的。后来我回到上街,招了一二十个年轻的小姑娘,厂里的打字员基本上都是我培训出来的。

图片

铝厂职工开会

那时候的工作环境特别艰苦,没有专门的办公室,都是在塑料棚下面工作的,下雨的时候棚都会漏水,每次下雨,工作人员都会在大棚下面拉两根铁丝,在每个人上面放一把伞,我们就在伞下面打字。我们厂办是没有轮班的,每天上午八点半上班,下午六点下班,每个周末会休息半天。但平时会经常加班到八九点。刚开始托儿所的阿姨都是只有上班时间看孩子,下班她们不管,下班后我就到托儿所接孩子,孩子接回来后只能抱着孩子加班,有时候晚上开会,就得把孩子放在桌子上。后来托儿所的阿姨在下班时间也会照看孩子,我就在下班的时候去托儿所接孩子,再回家给孩子做饭。我们上海用的是比较小的煤团,到这儿用的都是大的煤块,一开始都不会用,每次一戳整个都掉下去了火灭了,就做不了饭。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食堂里买馒头,邻居有时候会过来帮忙。每天晚上基本上都是十一二点睡的,晚上睡四五个小时,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那时的生活太不容易了。

从58年来上街,这边就在不停的建房子,房子建的很快,没过多长时间,厂里的建筑都建起来了,后来慢慢的有了老百货大楼、新百货大楼,买东西就有地方去了。幼儿园建的是比较晚的,过了好长时间才有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是可以管一日三餐的,费用大概是一个月八块。

图片

铝厂三期扩建工程

铝厂现在的效益不怎么好了,以前效益好的时候,每年还会给退休的工人发东西。奶奶指着桌上的一个保温杯说,这个就是厂里送过来的。杯子上写着“70万吨氧化铝项目投产纪念   中铝河南2003年”。奶奶说以前的工资很少,刚来这的时候每月只有二十多块的工资,后来慢慢的涨到四十多块,后来二十几年都没有涨过工资了。但是现在的退休金每年都会涨。被问及以前的文化活动还记不记得,奶奶眉头一皱,拉着长长的上海口音说,忙的很呦,哪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啊,还得上班、带孩子,都没有时间。

图片

铝厂送给奶奶的纪念杯

问奶奶从上海那么繁华的地方到上街这个贫苦的地方有没有后悔过,奶奶摇摇头说,没有后悔,那是为了工作,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是很光荣的事情,怎么会后悔呢?家里人知道我在大企业里工作都感到很骄傲呢,那时候南方都是比较小的厂子,没有像这么大的。铝厂后来越来越好了,还有职工家属楼,慢慢的都发展起来了,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幸福多了。前几天社区里还送来了米、面和油,表示对我们老年人的关心。奶奶说到这里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

结语

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像陆奶奶这样为支援国家建设不远千里的来到上街的老同志,他们现在大多八九十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斗志、智慧、毅力谱写出郑铝的繁荣,带动了上街的发展。在他们古稀之年,祝愿老人们能安度晚年、健康幸福,也希望老一辈实干家的精神能继续在上街这片土地发扬。

图片

文字编辑:弋焕芳

照片:张艳伟

口述者:陆凉薇

图片
图片

 关于我们

      郑州市中原区龙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11日,由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范会芳老师发起,在郑州市中原区民政局注册成立的民办非营利性民间社会组织,是中原区综合性专业社工机构。机构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中原区民政局“社会服务先进单位”、郑州市中原区4A社会组织、河南省先进社会组织等众多荣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龙腾社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